發布日期:2023-12-14
1993年至2001年+ 查看更多
1993年至2001年
+ 查看更多
發布日期:2017-06-01 14:04
舞會開始,一個清甜響亮的聲音,透過麥克風傳到廣場的各個角落。“歡迎大家,來到我們‘心無障礙’共生舞會的演出現場,我是主持人秋玲!”聲音的主人,是24歲的茂名姑娘張秋玲,她只有一只手,一條腿,卻穩穩地站在舞臺中央,握著麥克風,神情自信又淡定。秋玲三歲多時,一次嚴重的車禍奪走她健全的身體,這場意外帶來的生活反差,讓她一直非常壓抑地生活,直到高中畢業讀了廣州殘疾者英語培訓中心,才有所轉變。 秋玲畢業后找過一些工作,最終選擇來到廣州市恭明社會組織發展中心(以下簡稱廣州恭明),成為這里唯一的一名殘障員工。“在這里,我感受到尊重,并且有更好的發展空間,而不是機械地工作。”她告訴新快報記者,在廣州恭明的工作,讓她發現自己也能游刃有余地應對各種項目、活動。然而,真正的身心打開,是因為接觸和參與了“共生舞”。 “從小我就對自己的身體不自信,更沒有想過自己能去跳舞。”秋玲說,去年9月,恭明組織了第一次“共生舞”工作坊,在長達30個小時的過程中,作為后勤人員的秋玲一直參與其中。她記得,當時有一個智障男孩站在她身邊,總是抓住秋玲的殘臂,有時候揉捏,有時候握拽。秋玲一度感到反感,但她沒有阻止那個孩子。漸漸地,秋玲發現了自己神奇的轉變,她竟然接受了在眾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殘臂,甚至可以用殘臂和別人連接舞蹈。 “在學的過程中,我能感受到自己的變化,一開始我很拘謹,沒有辦法打開、融入,其實是因為對自己身體的一種不相信,當我轉變了意識之后,慢慢愿意去挑戰,去接受自己身體的殘缺,一切就變得完全不同了。”秋玲在舞蹈的過程中,悟到了潛伏心底的心魔是何物,她終于接受了自己,舞蹈也從小動作變得越來越大尺度。“舞蹈讓我比從前快樂。”笑嘻嘻的秋玲用一句話概括了自己最真實的感受。 他發現了做按摩師之外的潛能 和秋玲不同,蘇慧恒并不是公益組織的員工,他與融合藝術的相遇,純屬偶然。 去年12月,廣州恭明舉辦“合意2016廣州融合藝術節”,透過即興音樂、共生舞蹈、繪畫、戲劇等藝術手法,以工作坊、體驗坊、主題沙龍及公開演出等形式,讓殘障群體和公眾之間加強交流和認知。慧恒就是在這個藝術節上,體驗到即興音樂的魅力,并從此對融合藝術心馳神往。 蘇慧恒來自廣西農村,七八歲時因嚴重眼疾造成視力障礙,以至逐漸失去視物能力。因為視力原因,小學畢業后蘇慧恒就輟學在家務農。長大后,慧恒聽說外邊有招盲人做按摩師,于是他選擇離開老家,去“看看”外邊的世界。憑借學到的按摩技藝,慧恒在廣州立足,但他內心一直有所不甘,他想發現自己更大的潛能,而不是一輩子只能做按摩師,“這好像是大部分視障人士逃脫不掉的職場命運,不能改變嗎?”這個問題,在他第一次接觸到舞蹈,第一次感受到平等和被尊重后有了答案,因為有過一次接觸即興音樂的經驗,他很快認識并喜歡上了“共生舞”。
分享到: